每日推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浮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积极投身科研创新,聚焦乡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
破解传统困境:创新土地治理理念
传统乡村土地整治与管理面临诸多困境,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难以协同,零散用地效益低下,乡村转型中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难以达成,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陈浮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些痛点,以“激活乡村全要素”为切入点,打破“单一治理”的思维定式,探索出“多目标协同、全要素统筹”的创新模式,为破解乡村土地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
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侧重于耕地数量动态平衡,却忽视了耕地质量与生态,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退化等问题。为此,团队依托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出并践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这一理念在江苏省万顷良田工程中得到有效验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新增了高标准农田,提升了耕地质量,还修复了湿地生态系统,优化了村庄布局,打造出“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生态田园格局,实现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发展,为其他地区的土地整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
深耕实践探索 多维度突破整治难题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方面,陈浮团队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实践,深入研究“旱改水”“农地产权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耕地保护转型”等课题,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被动修复”向“主动优化”转变,从“单一目标”升级为“多元共赢”。
在“旱改水”研究中,团队摸清了中国旱改水空间格局特征,解析了旱改水农田整治工程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旱改水农田整治适应性管理框架。这一成果为科学合理推进“旱改水”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避免因盲目改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地产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团队探索出公平与效率兼得的农地产权改革逻辑与路径,构建了“自种与对外发包”“种粮与多元经营”分置的农地产权改革新框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团队从公平与效率视角验证了地方推行“两田分置”农地产权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一成果为发达地区新一轮农地延包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有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团队对黄河故道流域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宜耕后备资源的综合整治潜力进行测算,从数量潜力、质量潜力以及提升效率等多方面展开分析,揭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利用方式、地表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为黄河故道流域的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赋能发展保护 科研成果落地见效
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在理论层面有所建树,更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乡村振兴方面,团队的研究成果助力多个地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地产权改革,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升级,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一些村庄依托整治后的优质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乡村经济活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生态保护方面,团队提出的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理念以及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有效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湿地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优化等举措,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在一些地区,整治后的农田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生态景观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逐步展开。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了创新范式。其探索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和模式,强调多目标协同和全要素统筹,注重兼顾粮食安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等多目标,实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适应性管理。这一理念模式可推广至全国不同地区,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性修复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团队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入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将进一步深化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研究,探索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整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将加强对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