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品牌装修设计 >> 热点

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如何协同发展?马坚泓: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发布时间 2024-04-09 22:53 -- 来源 东方网 阅读量:11156   
【导读】东方网记者刘辉、曹磊4月9日报道:今天下午,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暨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介绍,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

东方网记者刘辉、曹磊4月9日报道:今天下午,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暨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举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介绍,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与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同步展开,将于5月13日至15日举行。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工作情况,马坚泓表示,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应急管理厅,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积极探索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城市应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应急协同制度创新和工作联动路径模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四个协同”,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一是加强应对处置协同,提升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通过加强政策协同、信息互通、措施联动,不断增强区域重大突发事件指挥调度、救援处置等各环节应急协同能力。深化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协同,利用融合通信技术为长三角区域生产事故指挥联合调度、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危险化学品风险监测预警等业务场景协同会商提供支撑保障。共同研究长三角重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预案,多次组织跨区域应急演练,涵盖重大活动安全保障、防汛防台、水陆救援等多个科目,持续提升区域应急指挥协同和联合救援处置水平,增强区域协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二是加强防控监管协同,提升区域安全风险联防联控能力。持续发挥长三角区域防汛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控协同机制作用,通过提前预降河道水位等方式,实现太湖流域联合调度。通过联合制定《长三角区域地震应急救援协作联动机制》《长三角区域森林防灭火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区域联合应对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联防联控协议》签约,着力解决了因省际禁行规定不一致,而导致的危化品运输车辆在省际道口长时间滞留问题,切实优化危化品行业营商环境。在各类重大活动期间,三省一市积极强化安全风险防范管控联动,试点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行动,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安全生产执法清单互认、结果互认等制度。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急指挥平台,开通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应急专线,提高区域联合执法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加强资源力量协同,提升区域综合应急支撑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区域内应急基础雄厚、应急产业集聚、应急人才富集的优势,合力推动初步形成长三角应急管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态势。5年来,已完成上海国家级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江苏沿江(江阴)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浙江航空应急救援临时起降点、安徽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基地等建设,推动形成上海、宁波、舟山、南京、徐州等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联动网络。联合研究编制三省一市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协议,推动解决区域应急救援优先通行、灾害事故救援补偿以及跨区域应急力量调度等瓶颈问题,提高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效能和协同保障效率。公布首批长三角应急管理专家组组成人员名单,指导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组建长三角安全发展应急管理研究联盟,持续推动区域应急管理人才高地建设和学研能力提升。

四是加强政策标准协同,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思维谋划制定长三角区域应急管理政策、标准建设规划和目标,例如,即将在本届博览会上签订的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信息共享协议,正在探索研究的长三角安全生产信用联合激励惩戒工作制度,正在试点推进的长三角地区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及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措施。5年来,通过推动落实30余项应急管理重点合作事项,应急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政策标准、应急预案、联防联控、应急指挥、应急保障“五大体系”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相关新闻 --------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RSS订阅

邮箱:jokeryouxiang@163.com


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该内容的作者,并且不希望本站发布你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品牌装修设计 版权所有 未经品牌装修设计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COPYRIGHT © 20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