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荐
国际化,成为眼下中国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时代的“紧迫感”
故事的开始,要追溯到45年前。如果将目光移回过去,那时的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大到飞机汽车,小到彩电冰箱,都得依赖进口。
1978年,新中国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出访西欧五国,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欧洲的集约化现代农业与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低水头水电站。面对悬殊的科学技术发展差距,一股“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在出访代表们的心中涌起。
在当时,法国马赛钢铁厂,从采矿到轧钢,仅需7000名职工就可实现钢铁年产350吨,而国内的武钢拥有7万名职工,年产量仅能达到其二分之一。落后的生产技术、失衡的工业结构,成了压在产业发展上的千斤巨石。
“衬衫换飞机”、“市场换技术”……跌宕起伏40余年,本土企业从“围城”中闯了出来: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63096亿美元,增长约306倍,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
在本次年中“答卷”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顺利接棒,成为出口增长的新阵地,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幅达66.9%。
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一个个中国自主品牌长风破浪,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领域内,全球将近一半的零部件、超四分之三的电池产能来自中国。一连串的大国科技名片不断延伸直至触达世界。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燃油车时代,我们与日本、德国等传统汽车强国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凭借十余年的全链条深耕与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中国汽车行业得以后来者居上,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
国际化“先行者”
相较于新能源、锂电池等“新势力”,一直被视为出口贸易“老三样”之一的家电产业,则是扛起了老大哥的角色。2023年1-6月,中国家用电器累计出口172893.1万台,同比增长1.4%。
“1978 中国,回来了。”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的开卷中写道,这本书的激荡故事也由此开始。对于中国家电行业来说,1978年,同样也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发展元年。
改革开放初期,国产家用电器品牌寥若星辰,产品研发技术几近空白,全国家电行业产值仅为4.23亿元。作为第一批“走出去”的家电企业——康佳集团,正是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
一个误区在于,当成长于千禧年代的人们回首童年,印象中似乎总有关于康佳的记忆。事实上,相比于国内市场,康佳彩电率先叩开的却是海外市场的大门。
1981年,康佳集团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建成,正式投身彩电发展的时代洪流中。1984年取得内销彩电生产许可证,康佳集团结束了只能出口的3年窗口期。
“中国第一台高清晰数字电视”、“中国彩电行业第一块微控制芯片”。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康佳集团无疑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注脚。
从亦步亦趋,到独领风骚,激荡的三十余年,造就了中国家电1.75万亿产业的飞速增长,中国家电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共同站上了时代的潮头。
穿越周期的掌舵手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涌向全球市场,但眼下也面临“海外进口需求回落”,“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
对此,康佳集团提出了“一轴两轮三驱动”的新发展框架:“一轴”是以电子科技为发展主轴;“两轮”是以消费电子、半导体为发展支撑;“三驱动”是以“产品驱动、制造驱动、国际驱动”为主引擎。
不难看出,康佳集团擘画的发展蓝图,也将进一步帮助其锚定国际化路径,探寻海外增量市场,迈出品牌全球化的关键一步。
在2023年度工作报告中,康佳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彬强调:“海外业务要坚定做大规模的策略不动摇,大胆走出去,并全力推动自主品牌、海外代工业务的突破。”
总的来说,上半年外贸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大部分是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达6.89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进出口总值比重提升至34.3%,高于货物贸易的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
得益于陕西康佳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与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输网络的不断拓宽,康佳集团海外业务正加速驶入快车道。据了解,仅在白电业务方面,康佳集团上半年海外营收较同期增长103%,实现倍增式突破。
宏观来看,康佳集团海外市场的频频破圈,正是中国制造业开启全球化之路的一道缩影。在抢抓新一轮风口、掘金“蓝海”的同时,本土自主品牌也在逐步实现由成本竞争向技术驱动的迭代转变,翻开中国企业国际化事业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